
“沒想到發展這么快!”四川藍星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星機械,前身是“西南化機股份有限公司”)的退休工人陳大爺在參觀了經開區新基地后,感慨地說。
“5·12”大地震3年來,藍星機械從廢墟上崛起,頻揮大手筆,駛上發展快車道。如今,藍星機械發展成為擁有壓力容器、球罐、鐵路道叉芯軌三大支柱產業的科技型實力企業,西南地區最大的化工壓力容器研制單位,全國最大的特種合金鋼鐵路道叉芯軌研制單位和全國第三大變壓器用無磁鋼生產基地,躋身全國機械工業500強,全國石油、化工生產專用設備制造企業50強,成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骨干企業之一。藍星機械逐步實現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正在成為中國化工裝備領域的領頭羊。
廢墟崛起
對藍星機械來說,“5·12”大地震刻骨銘心。3000余人受災,死亡3人,重傷14人,輕傷300余人,廠房倒塌、設備受損……據統計,經濟損失超過5億元。
市場不相信眼淚,災難沒有壓垮藍星機械人??粗罅勘宦?、被損壞的設備和倒塌損壞的廠房,藍星機械總經理張澤順手里攥著3億多元的訂單,面對緊迫的交貨期下定決心:市場不能棄,信譽不能失,抗震救災與恢復生產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藍星機械投入了一場超常規的生產自救。
震后第二天,80多名藍星機械搶險突擊隊員不顧余震,進場逐一排查、搶修設備。指揮部每天召開專題會議,總結工作,分析形勢,研究問題,部署任務。
當時廠房和設備損毀嚴重,加之余震不斷,短時間難以全部恢復正常生產,市場部主動與客戶聯系和溝通,爭取理解與支持;在食堂臨時改成的辦公室里,技術中心抓緊產品設計和工藝編制;生產部精心協調,科學調度,對外轉移部分產品及零部件的外擴加工,千方百計地盡快復產;為確保交貨期,藍星機械決定將部分產品轉移到客戶現場制作,從而為疏散職工到安全地帶與盡快恢復生產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契合點。
這期間,藍星機械捷報頻傳:
2008年6月9日,震后第一批產品——樂山多晶硅設備順利出廠。
同一天,藍星機械與青海鹽湖集團簽訂了震后第一筆3000多萬元的大訂單,也是該公司球罐容器歷史上最大的一筆訂貨。
6月25日,國內最大的DN2400低壓合成氨冷壁塔裝車啟運。
2008年,以出色的表現,藍星機械被國務院國資委授予中央企業抗震救災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二次創業
藍星機械新基地位于德陽經濟開發區,大氣的廠門、現代化的建筑設施、錯落有致的廠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廠區干道兩旁的草坪綠意盎然,工人們正干得熱火朝天……
這是藍星機械18個月創造的奇跡!
原址恢復與異地重建并行,僅半年,藍星機械老基地全面恢復生產,移師德陽重建新基地也僅用540天左右。
“重建絕不是簡單地恢復和復制,一定要緊跟國家調整產業結構政策,瞄準中國化工裝備的最前沿,開啟二次創業新紀元?!钡卣鸷?,中國化工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任建新要求藍星機械打造成西部最大的現代化化工裝備基地。2010年8月,新基地竣工并投產,總部也遷至此,藍星機械躋身于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園。
隨著裝備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藍星機械在業界地位迅速上升,承接業務的檔次也大大提高。新廠建成后,價值近億元的乙烯大型反應器、單臺6000多萬元的“五環氣化爐”、造價2000萬元的板焊式加氫反應器等大額訂單陸續簽訂,藍星機械產品結構調整正式起步。
創新加速
近日,藍星機械研制的鐵路轍叉用奧貝體合金鋼新材料成功通過上道技術國家認證并可上道使用,這是我國首次對鐵路轍叉新材料上道技術進行的技術評審,它的研制成功改寫了我國提速鐵路和重載線路鐵路轍叉一直用高錳鋼材料的歷史。
3年來,藍星機械開發并投入市場的新產品占企業所有產品的40%~50%。
2009年2月,藍星機械制造的國內最大的三聚氰胺項目重點設備尿素洗滌塔出廠,該裝置為全球第一套,費用僅為國外同類技術的15%左右。
2010年6月,亞洲最大的濟南裕興化工有限公司30萬噸/年金紅石型鈦白粉項目一期工程建成投產,設備上貼著“藍星機械造”的標簽。
2011年3月,藍星機械制造的30萬噸/年線型低密度聚乙烯反應器成功裝車發運,它的研制成功填補了我國聚乙烯項目高端裝備的空白。
藍星機械還實現了從單一的制造型向制造+服務型方向的轉變。據統計,2009年和2010年,藍星機械取得9項專利,編制企業標準8項;2個黑帶、9個綠帶項目列入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持續改進項目;14個技術創新項目被列入四川省科技支撐計劃、省重大技術裝備創新研制計劃、省重點技術創新項目計劃、省優勢產業調整和振興行動計劃等資金支持計劃。
“十二五”期間,藍星機械創新發展的腳步不會停歇。公司將傾力開發石油化工、煤化工、核電、海水淡化等重大技術裝備市場,打造世界知名的現代化化工裝備制造企業。